上週去了一趟母校附近的一家豆腐工廠,跟一群大學生一起上了一堂手工豆腐課。趁著還有點印象,把一些今天聽到的和回來之後參考網路資料一起整理補齊的配方一起放上來,讓可能會需要的人自行取用(當然別指望老娘自己做豆腐、豆花,菜市場賣得那麼便宜又好吃,除非哪天我吃飽撐著、手很癢或腦袋壞掉才幹這種事)。
1.無糖清漿
黃豆(乾重):水=1:12~18
(這兩個值中間什麼比例都有人用,
總之愈濃的豆漿煮的時候愈容易焦底,
但是沖石膏的時候也愈容易凝固,可以自己參酌)
黃豆洗淨後泡一晚再磨,煮時用厚底鍋或銅鍋較不易焦底
2.清漿 100%、熟石膏(乾重)0.3%、澱粉(地瓜粉或玉米粉、乾重)2.5%
熟石膏、澱粉溶於5倍冷開水沖入85度的豆漿
(若做豆腐則不用加澱粉)
用力拌勻後靜置10分鐘即成豆腐腦/豆花
打碎後用濾布包起來塹型加壓則成木綿豆腐
好啦!重點來了。今天買了盒豆花回來。也許豆腐才是人家專長的項目(難怪缺貨買不到...),這個豆花的香氣或質地在我吃過的裡面並不算很優秀的。不過買回來的豆花,綜合了我很喜歡的北/東/南三家豆花店的吃法,看起來也是煞有那麼回事了...
喜歡的三家豆花,北是教會外省伯伯常買來送給老爹的豆花,每次只顧吃,名字沒有半點印象,不過略帶鹹味、不死甜的焦糖漿倒是吃過一次後就牢牢地記住了;東是現在住處附近、隱藏在檳榔攤後的豆花攤,加上桑椹汁/檸檬汁的吃法,乍聽覺得詭異,突破心防(...)吃下去卻也另有一番滋味;至於那個南,當然是美食之都台南的市場內修安手工豆花(名字我不知道,純粹因為它裝豆花的木桶上寫著『修安』二字),一大碗豆花淋上濃糖漿,生平第一次被豆花嚇到大概就是那一次了,不過乾淨俐落不帶湯湯水水的作法深得我心,後來連在花蓮吃豆花都常要求老闆比照辦理。
總之,這次煮了微帶鹹味的濃糖水(半杯糖加上三大匙水開火煮到顏色轉深,加入極小撮鹽再酌量加水調整濃度即是),再加上來自瑞穗的愛心桑梓濃縮汁,淋在豆花上,說起來比較像是布丁或奶酪的吃法,像是小吃變成了甜點的感覺,味道不錯之外,即使當成餐後甜點,也相當端得上檯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