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28日 星期日

元宵節吃湯圓


湯圓,是我對廚房最早的記憶的一部份。

小時候和阿公阿媽住在一起,算起來,我的「精英教育」好像從那時候就開始了。每天在廚房裡跟著阿媽、姑姑轉來轉去,做麵包、擀燒餅、磨豆漿總有我插手搗蛋的份。雖然賣的是中式早餐,每年過年後也做些湯圓在店頭零賣(不務正業、東摸西摸想必也是種家族遺傳)。每次做湯圓,阿媽、姑姑、嬸嬸和站在矮凳子上的我就在廚房的大工作檯前一字排開,分割、包餡、搓圓,簡直就具有準生產線的規模。以一級主管而言,阿媽倒是非常的前衛,在那個年代就大膽起用年輕的新人(四、五歲真的是又年輕又新啊!),不管家裡吃的或賣給客人的湯圓,都得經過我的「整型」才算完成。

等到我的身高可以搆到工作檯時,我們已經搬了家,雖然還是每年回阿媽家吃湯圓,自己動手的機會倒是少了很多。久了,發現自己其實也沒那麼愛吃湯圓,即使回去了,也只吃個一兩顆意思意思。反倒是離家上了大學以後,不知怎麼的突然覺得生活中少了些什麼,於是變得特別在意冬至、元宵吃湯圓、端午節吃粽子這類的事。每次總得找幾個團契的朋友分享桂冠湯圓,或是拿阿媽的粽子交換班上同學各家口味的粽子(更有過拿兩顆粽子換人家兩瓶小米酒的過份行徑...),才有一種家很近的感覺。

現在和寶有了自己的家,也慢慢地發展著家庭生活的雛型。自己包粽子、做湯圓也在不知不覺間成了「家」的重要元素(當然啦超市買的糯米粉還是比阿媽水磨粉糰再重壓脫水偷懶多了)。雖然也想過用抹茶的外皮來區分甜、鹹湯圓,但念頭一轉,還是拿了紅麴粉拌上水,循著多年前的記憶,拿出筷子,在做好的鹹湯圓上點上紅點,然後在開心地看著這熟悉造型的同時,默默地發現我竟然已經到了懷舊的年紀。

2010年2月25日 星期四

Maran的小船


朗島Maran刻的小船,是十幾年來唯一從蘭嶼自掏腰包帶回來的手工藝品。

那時候聽師母說,Maran刻這艘船,用的是小斧頭和自己削尖磨利的一根釘子。他們看他又砍又削的太過吃力,曾經送他一組雕刻刀,結果卻因為「太利」用不慣而沒多久就被Maran棄置一旁。Maran靠著小手斧和釘子從一塊木頭削出船身的雛型、修整線條,小小的船身上還得浮刻出所有細瑣的花紋再上色,完成一艘小船的所得如果除上所花的時間,恐怕還遠不及便利商店工讀生的時薪。記得那時候在迦南園看店時,總偷偷地替這些小船覺得可惜。明明是一刀一鑿刻成的純手工木雕,這些老人家卻不知為什麼非得把裡裡外外都紮實地塗上厚厚的一層白色底漆再上色,反倒是工廠鑄模而成的玻璃纖維製品,還特意在船身裡面模仿了原木色澤和紋理,似乎更符合大多遊客尋找的那種「手工」質感。

同樣那年夏天的尾聲,到凱珍長老家拜訪,院子裡橫著製作中的單人舟。看到我好奇地盯著高度及胸的船首,叔叔突然問了句:「你看得懂嗎?」我不好意思地搖搖頭承認:「看不懂,只是很久沒有看到有人做真的船而已。」回到店裡之後,就為了這句「看不懂」,又對著Maran的小船、工廠批發的小船、染布上的小船和傳道(現在是牧師了)畫中的小船仔細端詳了好幾回,突然間,好像若有似無地看出了那麼點端倪。出自達悟之手的小船,不管在船首、船尾或船身,其實都有著我從未發覺的微妙角度和曲線。可愛的是,這些曲線即使在形狀、比例和用途完全改變的藝品小船上也毫不含糊。回頭看看,少了這些曲線的工廠製品和仿製品,相形之下就少了幾分流暢感,並且有種畫虎不成的滑稽。

前天晚上,我又拿起放在桌前的小船把玩,忍不住想著既沒有組裝手冊又未曾學過三角函數、曲率的達悟究竟是如何習得這些共同的曲線?憑著一點信心和幾分猜測,我把小船放進裝滿了水的臉盆裡頭。果然,即使因為只用一塊木頭製成、又改變了船身的比例和船底的形狀而稍有傾斜,小船的首尾還是精神奕奕地向上尖立著,宣告著這樣的線條,是達悟以身體、透過勞動、在和海洋緊密的連繫中習得,是一個民族和海洋共存了好幾個世紀的文化紋理。

看著在臉盆中「首航」的小船,一個突然出現的想法又讓我忍不住微笑了起來:即使是觀賞用的手工藝品,也要塗得密密實實的、不留下任何可能進水的隙縫,也許,這就是Maran們對「造船」這件事最終的堅持吧!

2010年2月17日 星期三

舊的一年感謝照顧,來年也請多多關照!


其實骨子裡是日本人的我家寶說過年一定要這麼說才行,所以就在這裡大聲(大字)地對大家說了。同時也趁著舊曆年節的尾巴補做一下12月底忘記回顧的我的2009。

一月:開始幫農坊寫食譜/第一次和寶回家過年
二月:繞遍大街小巷找房子。在看遍美崙各個屋況/開價千奇百怪的店面之後,總算找到了現在的家
三月:新家大整理,受到好多人的大力幫忙,終於在月底時順利遷入新居二樓
四月:Doulos Hualien Line-up Office(真是一言難盡...)/夜衝台東歡送俊賢小樂全家遷往北部 :p
五月:那艘已經不需要我炸沉的船入港(又是一言難盡...)
六月:兩份食譜被口袋農場採用/祈安來花蓮考試
七月:烤箱生活體驗(當然,只有鐵人般的寶活生生地挺下來了,我整個七月幾乎都是在隔絕日曬的客廳渡過的)
八月:店面整修開工!一樓從工地變成了快可立
九月:經過粉刷和裝上燈具之後,快可立終於變成早餐店/睽違多年後終於在環島之旅尾聲再訪玉里藍山(這個圈子兜得真大)
十月:鍾傳道封牧,今年至此才終於能到蘭嶼三天/為了店內桌椅走遍花蓮大小傢俱行,最後寶竟然在離家最近的地方找到了^^||
十一月:為了開張緊鑼密鼓籌備和試作,我家寶和幾個朋友被迫當了整整一個月的白老鼠...
十二月:月初開始試賣,月中正式開幕,月底客至軒老闆送來了平日房客早餐的大禮

就這樣,多虧身邊大家的忍耐(尤其是並沒有其他選擇的我家寶),2009年的我還是任性地過著多采多姿*的生活,來年...也請大家繼續多多關照了。(笑)

*游手好閒、不務正業的另一種說法
**圖片是上星期回台北過年前做的銅鑼燒,連豆沙餡都是自己炒的。很想放一下不過懶得寫食譜,就拿來當這篇的圖片了哈!

2010年2月9日 星期二

新玩具四連發!

前幾天在PTT看到有人分享了芝麻巧果的做法。好巧不巧,又是個「擀成薄片,愈薄愈好吃」的項目。看著那少少幾樣幾乎家裡全都有的材料,忍不住又想幫新玩具開發新價值。

今天午覺睡醒,跑去買了材料裡頭唯一從缺的豆腐回來,就開始了家庭工廠般的製造過程。參考的是網友Jean的配方(點這裡),不過不知道為什麼,豆腐我只加了半塊(約240g),麵粉卻加了3又1/2杯才成為比較乾爽適合壓麵的麵糰,是原配方的近兩倍之多(中間過程手粉當然也是毫不手軟地灑),不過大致上仍是柔軟的麵糰,成品的口感也依然鬆脆。另外黑芝麻因為怕油炸時外露會發苦,我一直留到壓麵時才夾在麵皮中間碾壓。

接下來,就是高科技的家庭工廠作業時間了。首先是Food Processor登場,裝上攪麵刀,把捏碎的豆腐和蛋、糖、麵粉通通丟進去,蓋上蓋子按下按鈕...麵糰就揉好了。接著取出麵糰分切成小長條、灑上手粉擀薄之後就直接開始壓麵從1壓到4(連鬆弛都省了,真是太適合我這個沒耐性的人了)。然後就是無止盡的分切、割劃和油炸。

總之,真相如下:


什麼?你說半塊豆腐炸起來就變成這麼一大盆?當然不是!這只是半塊豆腐一顆蛋炸出來四分之一的份量而已。一整個膨風到我只好拿垃圾袋才裝得下。早知道如此還讀那麼多年書?小時候早早拜菜市場賣零食的阿婆為師,一包30元現在不知道都賺到哪一國去了哪...。

2010年2月7日 星期日

新玩具番外篇!

前陣子去上的丙級烘焙課,老師是個很有趣的師傅,雖然老愛把「這是know-how」、「再講下去就要收錢了」之類半開玩笑的話掛在嘴上,其實卻對很多流程上的小細節或技巧都毫不藏私地分享。最後一堂課上,除了課堂進度的麵包,他又加碼在現場示範了烤饅頭給大家看(吃)。大家訝於那個饅頭組織的細緻程度而問個不停,他也就大方地說了「這個是用壓麵的」,當然,後面一定要依慣例補上一句「好了,再說下去要收錢了。」

於是在課程結束一個多月後的今天,我決定讓壓麵機和想像力同時派上用場,只拿著這句「用壓麵的」就開始憑空捏造,呃...壓造一批饅頭。配方大約是

中粉 500g
鮮奶 280g之類的
酵母 15g
糖 20g

這個配方做出來的饅頭偏向綿軟,口味不太甜(以我的標準而言啦!)。今天實驗的結論則是─壓麵機果然是KA的重要加值項目!不但省力而且壓過之後捲成長條的表面光滑又平整,室溫蓋濕布醱酵40分之後就變成了這個白白胖胖的樣子


蒸完之後剝開,裡面的組織也是相當綿密,雖不至於像鮮奶吐司的組織那麼細,但也隱約還留著捲起的層次


只是饅頭做出來之後,忍不住又想到上次拜師學做饅頭,後來卻用饅頭的原理做起了麵包,現在去上了麵包課,卻學了饅頭回來,我果然不是個專心於本業的學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