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25日 星期四
Maran的小船
朗島Maran刻的小船,是十幾年來唯一從蘭嶼自掏腰包帶回來的手工藝品。
那時候聽師母說,Maran刻這艘船,用的是小斧頭和自己削尖磨利的一根釘子。他們看他又砍又削的太過吃力,曾經送他一組雕刻刀,結果卻因為「太利」用不慣而沒多久就被Maran棄置一旁。Maran靠著小手斧和釘子從一塊木頭削出船身的雛型、修整線條,小小的船身上還得浮刻出所有細瑣的花紋再上色,完成一艘小船的所得如果除上所花的時間,恐怕還遠不及便利商店工讀生的時薪。記得那時候在迦南園看店時,總偷偷地替這些小船覺得可惜。明明是一刀一鑿刻成的純手工木雕,這些老人家卻不知為什麼非得把裡裡外外都紮實地塗上厚厚的一層白色底漆再上色,反倒是工廠鑄模而成的玻璃纖維製品,還特意在船身裡面模仿了原木色澤和紋理,似乎更符合大多遊客尋找的那種「手工」質感。
同樣那年夏天的尾聲,到凱珍長老家拜訪,院子裡橫著製作中的單人舟。看到我好奇地盯著高度及胸的船首,叔叔突然問了句:「你看得懂嗎?」我不好意思地搖搖頭承認:「看不懂,只是很久沒有看到有人做真的船而已。」回到店裡之後,就為了這句「看不懂」,又對著Maran的小船、工廠批發的小船、染布上的小船和傳道(現在是牧師了)畫中的小船仔細端詳了好幾回,突然間,好像若有似無地看出了那麼點端倪。出自達悟之手的小船,不管在船首、船尾或船身,其實都有著我從未發覺的微妙角度和曲線。可愛的是,這些曲線即使在形狀、比例和用途完全改變的藝品小船上也毫不含糊。回頭看看,少了這些曲線的工廠製品和仿製品,相形之下就少了幾分流暢感,並且有種畫虎不成的滑稽。
前天晚上,我又拿起放在桌前的小船把玩,忍不住想著既沒有組裝手冊又未曾學過三角函數、曲率的達悟究竟是如何習得這些共同的曲線?憑著一點信心和幾分猜測,我把小船放進裝滿了水的臉盆裡頭。果然,即使因為只用一塊木頭製成、又改變了船身的比例和船底的形狀而稍有傾斜,小船的首尾還是精神奕奕地向上尖立著,宣告著這樣的線條,是達悟以身體、透過勞動、在和海洋緊密的連繫中習得,是一個民族和海洋共存了好幾個世紀的文化紋理。
看著在臉盆中「首航」的小船,一個突然出現的想法又讓我忍不住微笑了起來:即使是觀賞用的手工藝品,也要塗得密密實實的、不留下任何可能進水的隙縫,也許,這就是Maran們對「造船」這件事最終的堅持吧!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