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28日 星期日

元宵節吃湯圓


湯圓,是我對廚房最早的記憶的一部份。

小時候和阿公阿媽住在一起,算起來,我的「精英教育」好像從那時候就開始了。每天在廚房裡跟著阿媽、姑姑轉來轉去,做麵包、擀燒餅、磨豆漿總有我插手搗蛋的份。雖然賣的是中式早餐,每年過年後也做些湯圓在店頭零賣(不務正業、東摸西摸想必也是種家族遺傳)。每次做湯圓,阿媽、姑姑、嬸嬸和站在矮凳子上的我就在廚房的大工作檯前一字排開,分割、包餡、搓圓,簡直就具有準生產線的規模。以一級主管而言,阿媽倒是非常的前衛,在那個年代就大膽起用年輕的新人(四、五歲真的是又年輕又新啊!),不管家裡吃的或賣給客人的湯圓,都得經過我的「整型」才算完成。

等到我的身高可以搆到工作檯時,我們已經搬了家,雖然還是每年回阿媽家吃湯圓,自己動手的機會倒是少了很多。久了,發現自己其實也沒那麼愛吃湯圓,即使回去了,也只吃個一兩顆意思意思。反倒是離家上了大學以後,不知怎麼的突然覺得生活中少了些什麼,於是變得特別在意冬至、元宵吃湯圓、端午節吃粽子這類的事。每次總得找幾個團契的朋友分享桂冠湯圓,或是拿阿媽的粽子交換班上同學各家口味的粽子(更有過拿兩顆粽子換人家兩瓶小米酒的過份行徑...),才有一種家很近的感覺。

現在和寶有了自己的家,也慢慢地發展著家庭生活的雛型。自己包粽子、做湯圓也在不知不覺間成了「家」的重要元素(當然啦超市買的糯米粉還是比阿媽水磨粉糰再重壓脫水偷懶多了)。雖然也想過用抹茶的外皮來區分甜、鹹湯圓,但念頭一轉,還是拿了紅麴粉拌上水,循著多年前的記憶,拿出筷子,在做好的鹹湯圓上點上紅點,然後在開心地看著這熟悉造型的同時,默默地發現我竟然已經到了懷舊的年紀。

沒有留言: